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1
心里有很大的不安。
为曾经的自己。
我觉得,写出下面这段话都需要勇气:
“安妮日记”这四个字,我听过,也看过,只是想不起在何时何地。可见,这本书有多大的知名度——连没有看过内容的我都知道它的存在——但仅仅只是知道它的存在而已!曾经,我多么荒唐地以为,这是某位欧洲贵妇人写下的文字,可能她的文字情感至真,思想至深,因此她的书得以畅销,并将继续畅销下去。总之,这本书值得流传。
直到现在,我阅读了它的内容。我感觉已经无法直视曾经的自己,无知到令自己害怕。我甚至觉得对不起安妮——我有一份责任,让安妮活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了解并反省历史,懂得并珍惜和平。
心里有很大的震颤。
为书中的安妮。
她13岁,是一个犹太人,生活在一战、二战期间。为了逃脱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忍迫害,她和家人及朋友一共8人,躲进了一个“密室”。在那里,他们一住便是两年多,期间他们的好朋友(当然是非犹太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及其他物品,尽自己所能保障他们的生存。在这两年里,正值青春期的安妮,身体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有了第一次月经,这标志着她开始走向成熟,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她对自己,对异性,也对生活和政治都进行了极深刻的思考,并且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这一切。从日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她的坚强,乐观,以及对未来充满的各种渴望。她是一个很难不让我们喜欢的女孩。于是我们沉浸在她的日记里,跟随着她时而困惑,时而欢喜,但更多地却是,一直无法摆脱的恐惧......直至1944年8月1日,她的日记戛然而止。发生了什么?我想你已经猜到了,他们被发现了,最终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那个让人一听到名字就不寒而栗的地方,而我们喜欢的安妮,自从走进那里,就没能再走出来。
安妮曾在日记中说,她希望在她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实现了。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2
在阅读上,我一直有一句羞于启齿的话:我喜欢安妮宝贝,像喜欢严歌苓、柴静、米兰·昆德拉一样。
这个被责难,被讥讽,被挖苦,被标签化,被无数人嗤之以鼻的作家;这个被很多人喜欢却从来都不敢承认自己喜欢的作家,仿佛承认喜欢她就是承认自己幼稚、矫情、装纯。她那极端自我和自省的生活方式,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文艺范儿”这个词在这个时代是个贬义词,用以形容那些贫穷清高自以为是的读过几句书的人。当“诗人”异化成“湿人”,当优雅缩减为锦衣华服、时尚杂志,当阅读缩减为对微博的碎片化浏览,当休闲沦为洗脚按摩喝酒唱歌,当旅行缩减为拍“某某到此一游”的照片……世间早已没有了“伴月荷锄归”的诗意。
一直以来,我敢承认自己文艺,但从来不敢承认自己喜欢安妮。从前在新浪写博客的时候,曾经有朋友说我“有安妮宝贝之风”,让我羞愧不已,此后所走的路一直刻意与她的表达方式保持距离:写长句子,调侃自己,不描摹情绪……从来不写与她有关的书评,在摘录她的句子时从来不愿署上她的名字。虽然她的每一本书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买,虽然我常常关注她的博客和微博,虽然我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她的新作,虽然我的出世情结与她的思想总是不谋而合。
安妮是个成长中的作家,早期作品风靡青少年的时候被称为“毒药”,后期作品风靡文艺青年圈儿的时候被称为“解药”。她所走的路是向内延伸的,探索人的内心,探索人性的可能性,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越来越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有一段关于她的评论,我认为十分中肯:
止庵所说的关于安妮宝贝的误读,集中在三方面:“她其实是一个小众作家,但是被大众所阅读,这是第一点;她的读者群年龄偏小,并不一定能理解她的作品;她往往被理解成为一个小女人作家,这比前面的误解还严重。细看安妮的作品,有很多特别尖锐的东西,这个人在文字内部是见棱见角的,是骨感强于肉感的,这跟一般理解的小女人的文章正好相反。”
安妮现在的作品,特别骨感。只字片言之间,见血封喉。她提供了一个角度:观照自身,观照自我在天地自然人群中的位置和状态,并给予你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且不论这种态度好或者不好,就像我不认为那些流浪歌手应该是社会的常态。如果大家都去流浪了,谁来种地谁来教育孩子谁来发电谁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我认为,这种角度是必要的,就像流浪歌手的.存在也是必要的一样,它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囿于其中的生活获得一个窗口。哪怕我们只能透过个窗口看看窗外的世界,并不去身体力行。
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方式也是多元的,世界才丰富多采。因此,这个世界需要老师,需要厨师,需要农民,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流浪歌手和隐士。对我而言,我喜欢严歌苓的细腻,喜欢柴静的冷静,喜欢昆德拉的睿智,喜欢彼德·海勒斯的客观……同时,也喜欢安妮宝贝的清醒和平和!
在阅读安妮宝贝的新书《眠空》之前,以此文表达对安妮的尊重和喜爱。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敢大胆而无畏地冒着被人耻笑的危险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是安妮忠实的读者。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3
回想生命的本质,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军队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军队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军队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4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
《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蔕。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
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著,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5
看安妮的文章总是突如其来的阵阵冷汗,背部发毛,内心惊异。
一次次的冲击着灵魂,像是一次次揭开内心中隐秘的,禁忌的伤疤。那种直露,使我的脑海嗡嗡作响,回荡……是坠落的沉醉还是超脱的清醒,我不知道。在爱与恨、生与死中,我看到的是人生中另一座天堂。
蜕变
她说,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他会经历潮状呼吸,那是生命停止之前最后一段呼吸,汹涌极了,像大海的声音。
她说,苏,你不会听到这些。你听到的大海的声音,是有生命力的,是幻觉中的。而我听到的声音,是属于死亡的,是真实的。
是折翅的天使坠落人间。在忧虑中挣扎,如此纯洁,如此无助的疼痛。我的心不由一阵紧抽。是啊,死亡的潮状呼吸,最后的挣扎,真实而伤感。我总是想,死亡是什么感觉,是灵魂的知觉在躯壳中慢慢脱离,蒸发,消失;是陷入无边的黑暗中奔跑嘶叫直到筋疲力尽的倒下;还是在白茫茫中看见无数的影子闪过--那是生前记忆,在记忆中隐见着天堂……
我不知道,我曾眼见奶奶在最后的挣扎中离去,是如此平静,又是如此突然。我坐在她身边,内心茫然而无措,看着那乌黑的'面孔,额头发紫,双眼微闭。直到突如其来的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然后突然停止,回归平静。我空洞地望着一系列动作,意识到这个生命将永远离开时,心脏猛烈而凶狠的跳动,像要跳出身体。
安妮写道: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它终究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看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鱼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存。
升华
她说,我们其实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无望的事。
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这世上,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残缺与痛苦。我们无法选择,有的只是面对,只是接受,这是与生俱来的。如同《莲花》中的善生与内河,如同安妮说,她写到的只是不同种类生命的形态,就如同写到不同种类的死亡,苦痛和温暖,是一种心灵的历程。
善生说:但是很多人蒙住眼睛,以为自己会一直无损而长寿,甚而不朽,他们相信自己手里永远都有时间,可以肆无忌惮,做浪费和后悔的事情,总是认为能够再次获得机会。
是啊,很多人都蒙住了自己的双眼,看不见时间的流逝,甚至连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真实,如同善生的本身。
我说:善生,你没有体会到父爱,甚至看不见母爱。有的只是母亲的强权与压迫,有的只是母亲设计的人生与希望。于是,你隐忍着,隐忍着真实的自己,隐忍着爱与渴望。直到冷冻自己的心。于是你拒绝了爱,拒绝了所有想爱你的人,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内心,把自己隔绝于世人,你用世俗的物质来麻痹自己的感情,直到最后有的依旧是痛苦。就像内河所说,善生,你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
内河说,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的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
我想,内河,你终于接受了自己,接受了心里所存在的空缺,你曾一样因缺乏而追求着情感。但你不同于善生,你把自己浮在世人面前,追求着他人的爱,来填充内心的空缺,可你的空缺向黑洞一样,吸取了你的一切,包括身体,包括岁月。
在你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真理时,我们依旧陷入,不可自拔。
《圣经启示录》中,安妮写道: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
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海也不再有了。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6
“不,善生,我不需要成就。”苏内河如是说。她反复向纪善生表示,他们是不同的,尽管他们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朋友。我想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冲突来深化人物的特立鲜明的性格以及命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在看书的时候哭泣———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被感动,我听人说,人其实时越活越赤裸的,越成熟越具备付出深情的能力。同时,从17、18时才逐渐形成的观念及理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这得益于我对《莲花》的反复阅读。苏内河那么坦然的说出,她不需要成就。而《血色浪漫》里面的李奎勇在临死之前对钟跃民说的那些话再次印证了内河的坦然和正确性。我知道,这世上的许多人并不是像人想的那样,无知无觉的被利益驱使,最后到头来发现自己获得的时一场空。人其实是在与旁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外延出来的责任之中丧失自我并变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他或许是父母的孩子,爱人的`配偶,爱人父母的半子女,子女的父母,朋友的朋友,老师的学生,最后,是社会的人。爱因斯坦及马克思智慧的揭露了这一点,在赞叹他们敏锐和智慧之余,不得不说,这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哀,尤其是在现代,或者说,任何时候均无差别,太阳之下,确实没有新鲜事。
现在在大学里,确实比高中时闲散了许多,从而变得无所事事起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感悟这种空虚,昆德拉说,人的生命如果只有一次,那么跟没有存在过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事实上,我,以及所有同类的生命确实是只有一次的,人类除了肉体可以无限循环,确实无法留下什么。我发觉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对自己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没有自豪感,反而迫不及待的想与之脱离关系,这一点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毕竟是真心的觉得人类社会很伟大。
不过,我又很庆幸,属于我个人的观念变得日渐清晰,我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那是独立的理想,而不是被任何人、事、物胁迫,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开心,正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得知我将不会虚度它,这多么令我畅怀。许多人都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既然这是一种必然,那么最好还是选择一种自己更愿意承受的痛苦来承受。所以我发现,我也可以不需要成就。一个人,若真的想怎么样,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的。
庆昭总是不相信与人的情感,这使我不太喜欢她。或许情感这种东西变得泛滥起来确实不太值得相信,或者因为遭受伤害而觉得它弱小、不可靠,而不再值得被信任,但我始终相信,真情实感是这世界上唯一无坚不摧、无坚可摧的东西。人可以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情况下,同时拥有这种维系,它们绝对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情感维系不被所谓的责任义务取而代之、遮盖本质,那么它也将保持其本身的真实性并不使人厌倦、疲惫、感到牵绊。看清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将要离开了。所以我快乐。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7
《安妮日记》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儿躲避战乱中书写的日记集子,文中记录了她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深刻的反应出了纳粹德国发动的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摧残人性和反人类的行为终将被世人谨记并载入史册,为世人唾骂。而我们生活在自由、明主的社会环境里,就更应该懂得珍惜,而这些都是安妮无法得到的,虽然她非常向往。
安妮出生在德国一个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里,而当是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为了逃命,他们一家来到了荷兰躲避战乱。但是纳粹德国的侵略横扫欧洲,很快荷兰就沦陷了,而这时候他们无处可去,而纳粹分子也在荷兰到处搜索犹太人,就连安妮的姐姐也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之后他们就在秘密小屋里隐秘的生活着。安妮是渴望自由的,她多么想出去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看一看外面的花花草草,可是她不能这么做,每当纳粹军人来搜索的时候,她们就感到恐惧和担忧,因为食物也很紧缺。在这个时期,安妮也进入了青春期,心理上、生理上都开始发生变化,而她对父母的婚姻也非常担心,因为怕他们不再相爱了,这样她就失去了家。
纳粹德国的战败,让安妮终于可以自由的生活了,但他的日记却将德国的暴行记录了下来,也写出了一个女孩度过的'艰难岁月。在躲避战乱的日子里,安妮对妈妈充满了抱怨情绪,而这些也可以在她的日记里读到,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她终于明白了妈妈的难处,她需要学会相处和沟通。
我们要用自由的时间努力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也要学习安妮的坚强,更要从她的领悟中得到启发:学会沟通和体谅他人!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8
“战争”是一个多么骇人听闻的词,听到它,人们就会联想到暴力,血腥。在纳粹登上德国政坛后,进行疯狂的种族清洗,安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了《安妮日记》。
这本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安妮是多么的不幸啊,她只是跟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却只能待在密室里,不能自由自在的成长,生活。但她同时又是幸运的,在这种生活条件的磨砺下,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以乐观的心情对待每一天,逆境是人生最大的老师。虽然她在德国的逼迫下搬进了密室,可这个单纯的小姑娘依然相信着这个美丽的世界,相信人心最终还是美好的。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说:“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在这些无数个黑暗的日子里,安妮迅速地成长起来,变得成熟了。她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想为祖国出一份力,同时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她不得不为了逃避屠杀而继续躲在密室里,在这样的心境下,安妮愈发讨厌战争。她在日记中写道:“人为什么这么疯?”对于这个问题,所有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沉重,战争让人类失去了太多太多,不只是鲜活的生命,更是人类本应该有的善良,理性以及包容。安妮的疑问让战争那丑恶的嘴脸暴露无疑。安妮在日记中并没有多少战争的描写,不提,并不代表安妮会遗忘,或许只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写心中的无助与悲伤,也或许她不想再触及那悲愤的回忆。
《安妮日记》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领略了战争的可怕,更加深入人心。安妮曾经说:“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是的,她做到了,因为她的精神永远在人世间流传!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9
刚开学时Mr彭推荐我们读两本书,一本是《安妮日记》,另一本是《骆驼祥子》。
我们组组员比我买的早,他看了一些内容后说,安妮一家太惨了。
当我翻开书的第一页时,着实带有一定的哀伤之情。
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范丹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杜瑟尔医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莱尔、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记里一直称它为密室。
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又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范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安妮,一个花儿般的少女,被纳粹分子残忍的夺去了生命。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10
“当人类开始在废墟的土地上重建家园时,我们不会忘记,有一双来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召唤我们。”我知道,这就是安妮·弗兰克。
这是一本神圣而精妙绝伦的书,一个渺小的女孩吐露了整个犹太名族的心声。她勇敢、善良,尖锐清晰地写出了人类精神中高贵的闪光点,在倔强高傲地保持着尊严时,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安妮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本应可以当上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直至希特勒上台,对犹太民族开始了迫害。安详的日子前,安妮的生日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一本精致的硬皮笔记本,并从此称呼为基蒂,并得到了一个知心的朋友,她与基蒂谈心,把一切特别的事情都写成日记。
德国占领荷兰,对荷兰犹太人进行严重清洗,弗兰克一家为了避免迫害,与达恩一家躲去了奥托办公楼的一间密室。在秘密小屋里一直生活了两年,每一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炮火的轰炸,人心的不安,听着广播里的情况,期待着营救。
安妮在秘密小屋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在大人的眼里,她无知调皮,口无遮拦,但只有皮特知道,安妮有感性的一面,平日里的嬉戏这是这个女孩掩饰自己孤独寂寞的保护色,她认为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内心,这个女孩经常在被窝里独自地哭泣,可是谁又知道呢?但是她依然以她诚恳的心活着。
终究是逃不过命运的,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警察发现了这里,幼小的安妮带着她破碎支离的梦一起离开了人间。不过几年,德国也投降了。
“有的人死了,但她还活着。”安妮的精神不朽。“我要活下去,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她怒诉了希特勒种种的恶习,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去对待这世界,但又对这种黑暗无能为力。
她的最大的梦想是当上一名记者或者作家,来发现与记录这个世间的美。是什么力量让她在这种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毅然决然地坚强?因为她的心中有梦,她渴望着美好的明天。
精神多么伟大,世界多么渺小。愿逝者有她的天堂,愿生者有他的寄托。
阿门。
安妮宝贝读后感 篇11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安妮日记》。
这本书主要以书信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了一个犹太少女在两年时间里亲身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其中有对生活情况的细致描写;有对少女萌动恋情的直白流露;也有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和躁动;有对人生日渐成熟的理解与思考,也是有对亲情的排斥,但同时也无比的依恋和依赖………
通过这本日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个性率直,但却有时多愁善感的女孩。太有主见,爱思考,唯一受别人的影响,她坚强,有毅力,再遇到委屈的时候,人以微笑面对生活。
因为战争的原因,少女安妮在秘密小屋度过了青春期,如果没有战争安妮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呢?还是一名特别有才华的人呢?…………可是都没有,在秘密小屋,过了25个多月后,秘密小屋的所有人都被送进了犹太人集中营。最后,秘密小屋的八个人,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
这违纪是对二战时生活的缩影,我们应记住安妮的日记,记住那字里行间的坚强,天真,甜美…………
-
更多精彩安妮宝贝读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安妮宝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