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2.认识任何事物之间必有一定联系的事实,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3.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掌握”、“除了……还有……”造句。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符合咱们的意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庄稼要想获得大丰收和什么有关呢?(水、阳光、肥料、种子……)
说得对,这些都跟庄稼的丰收有密切的关系,但庄稼是否能丰收与蛇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蛇与庄稼》就告诉了我们。
(板书:蛇与庄稼)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积极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什么?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的读音不易读准,教师要加以指导。
比如:“呻”是翘舌音;“糟”、“肆”是平舌音;“蹋”是四声音调,在文中易读成轻声。
3.注意字形。
出示投影片,请学生辨别形近字,然后组词语。
糟(糟蹋) 蹋(糟蹋)
遭(遭受) 塌(垮塌)
蓿(苜蓿) 肆(放肆)
宿(宿舍) 律(纪律)
痰(吐痰) 呻(呻吟)
谈(谈话) 审(审问)
吟(呻吟) 律(规律)
琴(琴声) 津(津津有味)
4.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秘密——奥秘 性命——生命
糟蹋——糟践 繁殖——繁育
放肆——狂妄 密切——紧密
反义词:
糟蹋——爱惜 简单—复杂
密切——疏远
(四)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是一篇说理性课文,事例典型,结构严谨。首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蛇与庄稼的关系。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猫和苜蓿的关系。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启发人们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讨论,质疑解难。
(六)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段作者向我们讲了几层意思。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一画,标出记号,然后回答。
(这段分四层:①交代了时间、地点、起因;②写农民遇到了奇怪的事;③写老农民想出一个办法;④老农民把秘密说破了。)
什么事使农民伯伯感到奇怪?
(第一件: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抓住重点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总”是什么意思?(一直)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调”:调和;“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及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
“不见起色”是什么意思?
(不见好转。不管是灾年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庄稼一直没有好收成。)
(第二件怪事:老农们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田里,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能丰收呢?
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语句来回答。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认识到庄稼收成不好的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的结果,蛇的到来,把大量田鼠吃掉,才使庄稼又获丰收了。
蛇与庄稼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田鼠糟蹋庄稼,蛇吃田鼠,蛇间接地保护庄稼。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学生分析到这里,教师要做一个小结。
蛇是吃田鼠的,田鼠是吃庄稼的,田里没有了蛇,田鼠繁殖得越来越多,它们糟蹋庄稼也就越多,庄稼当然歉收。由此看来农民伯伯是根据田鼠、蛇、庄稼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想出的办法,并不奇怪。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了蛇与庄稼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还讲过猫和苜蓿的故事呢。
(二)学习第二段。
同学自己轻声朗读第二段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看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有关句子画下来,然后再回答。
(因为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的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因此,知道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猫和苜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用因果句式来回答。
(因为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田鼠影响土蜂活动,猫吃田鼠,所以猫间接地保护土蜂和苜蓿。)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归纳出板书:
这里告诉学生猫与田鼠,田鼠与土蜂,土蜂与苜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互影响的;而猫与土蜂,猫与苜蓿是间接的关系。
猫是动物,苜蓿是植物,看似两者毫无关系,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竟”是什么意思?(居然,出人意料)因为猫与苜蓿不是直接关系;由于猫与田鼠;田鼠与土蜂,土蜂与苜蓿的直接关系,使猫与土蜂,猫与苜蓿之间产生了间接而复杂的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有复杂的联系,也有简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第三段课文,想一想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要求学生拿笔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回答。
这些事物之间是简单联系,作者称之为显而易见的事。什么是显而易见呢?(是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的意思。)除了这些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请一名学生读有关句子,然后再找同学回答。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人→吐痰→肺结核)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然后把它们变成陈述句。
(反问句: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陈述句: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
为什么他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痰”与“肺结核”之间是复杂的联系,不易让人们一下子看清。)
我们如何弄清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并读短句:
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反复朗读,充分讨论,达到理解并掌握。
这句话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老农在地里放蛇,使庄稼获得丰收,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所以才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齐读最后两句话,说一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点明文章中心)
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事物之间的联系。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复杂的?
发散思维,加深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如果有时间就多找几位同学讲一讲。
(①青蛙与庄稼。②啄木鸟与树木。③天不下雨,庄稼就要旱死;雨太大,庄稼就要淹死。④吸烟影响自身健康。喷出的烟雾污染空气,也使别人得病。⑤乱捕滥杀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影响人类生存。)
(四)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蛇与庄稼》,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研究,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这样我们做任何事就能做得更好些。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Myq3.cOm编辑推荐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合集
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教案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写教案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教法,学法,在这里蚂蚁圈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评价自我教学设计”的阅读材料,希望我的意见对你有所帮助请记得将其收藏起来!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篇1
课件制作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课件的制作是教学准备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这个信息时代,课件已经成为高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过去的学期里,我不断地尝试新的课件制作方式和技术,在此对自己进行一次课件制作的自我评价。
一、制作思路与设计
我制作课件的思路是在教材基础上,精简内容,从学生的接受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思路,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体验知识的趣味性。在设计上,我充分考虑课堂情境和学生特点,将课件内容简单明了,美观易懂,力求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二、制作素材和使用技巧
课件的制作离不开精美的素材和实用的技巧。我根据课程需要,寻找高清晰度、恰当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丰富课件内容。同时,学习并掌握了多种课件制作技巧,如PPT的动画效果、滑动过渡、音频和视频嵌入等技巧,让课件更加互动、多元化。
三、精益求精
在课件制作中,我追求每章节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效、每一个图片的效果和合理程度,尽己所能,打造一份越来越精美的课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让每一次的制作成果都能准确反映出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四、课堂运用与反思
课件制作之后,我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反馈,细致调整课件的呈现方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效果,不断审视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路径。
总结起来,课件制作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设计思路要贴合课程需要,素材要精挑细选,技巧要熟练掌握,精益求精,反思课堂效果。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我会更好地运用课件,让教学更加生动、多彩,推动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主题:
评价自我
二、活动步骤:
(一)比较阅读。
1、阅读文章《人生何处不快乐》。
人生何处不快乐刘墉
几个老同学聊天,大都有个艰苦的童年、奋斗的青年和成功的中年。
“唉!年轻的时候,有闲没钱。而今有了钱,又没了闲,真倒楣!”一人说。
另一人笑道:“我可比你强多了。”大家看他。“我啊,年轻的时候没钱是有闲;现在虽然没了闲,可是有钱好啊!”
去拜访一位大收藏家。
“我以前决定把收藏品全留给孩子。你想想,如果孩子好,当然该给他,当作奖赏;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好,过得可怜,我更该给他,让他卖了,过日子。”
收藏家话锋一转:“现在,我改了。我想,如果孩子不好,我当然不该给他拿去败掉;相反的,如果孩子好,他很富有,也不需要我的收藏品。”
他的脸上散发出光彩:“所以我决定把所有的收藏品都捐给博物馆。”
儿子哈佛的女同学多明尼卡,在作完乌兹别克的研究之后,突然决定一个人穿越天山,横越大陆。她发了个E-mail给在美国的父母。据说那一对老夫妇看到女儿的信都跳了起来:“这怎么得了?多危险哪!这孩子真是疯了。”
老两口先是生气操心,三天三夜坐立难安,突然,他们不气了,回了E-mail给自己的独生女:“我们想来想去,想不通你是从我们哪个人的身上遗传了这个冒险的个性。看样子,我们不能怪你,只能问自己了。”
经过一个长周末,进办公室,吓一跳。跟我十多年的秘书,居然染了一头红发。新来一年多的小助理,也染了半头“金毛”。
“你们过两天就要去参观工厂,让人看了,要怎么说我?”我心想,没讲出来。两天过去。我不气了,看着她们高高兴兴地出门,我得意地在心里对自己说:“让厂商看看我这个老板有多开通、我们的办公室有多民主、我们的公司多么有生气!”
2、导进:清代的郑燮在《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刚强的品质,要敢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但是不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直行,不能转弯呢?比照《人生何处不快乐》看,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与讨论:同样是面对困难,两篇文章处理的方式是否相同?又是否矛盾?如何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两种观点?
参考:两种观点并不矛盾。面对困难,人首先要有战胜它的勇气,要敢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是态度的问题,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在处理问题时,人又要学会全面的想问题,这是方法的问题。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坚定的态度,没有正确的方法,只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只有方法和技巧,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定的态度,又容易懈怠一事无成。
(二)意志力测试
也许你还不知道,人的掌心其实暗示了一个人的性格及将来。当你伸出手时,也可以从你张开手掌时的姿势、手指呈现的状态,反映出你的个性如何。不如伸手出来,了解一下你的性格。记住,男左女右!
手指全部分开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的个性非常爽朗,属于乐天派。行动也非常灵敏,讨厌被束缚,而且讨厌就是讨厌、高兴就是高兴,情绪会明确表现出来。
手指全部紧贴一起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是个属于做事细心、认真、慎重的人,常常压抑自己的感情。先慎思后再行动,是你一向的原则。
只有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开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的意志力颇强,是拥有自我主张、顽固执拗的人。而且,现正处于非常热情的精神状态。
五指全部弯曲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的意志力薄弱,常常感到疲倦。不过,你常会为别人设想,性情又温柔,别人麻烦你做的事,你很少会拒绝。
只有小指和其他手指分开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态度有明显的分别,且内心充满了智慧与美。但是,你也是个容易生气、脾气暴躁的人。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篇3
这次微格教室讲课是平生第一次,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往只顾埋头苦干,从来没有对自己所教的课认真评价和反思,借此机会把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情况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语言教学的特点,英语课程标准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同时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将“三维”课程目标扩展为五个方面,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组成部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的保证。
为了体现英语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本次教学设计首先直接导入“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that is, time is important。” 训练学生听的英语语言技能,进而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是“time”。然后我迅速在黑板上写下本次教学的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time”肯定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我在黑板上写出“time”的十种不同意思的短语,分别对学生进行提问,训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他们自己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出“time”在不同短语中的不同意思。在“what’s time?”句子中,学生总结出“time”是“时间”意思后,我紧接着写出一些时刻,让他们用英语表达出来,以复习时刻的表达方式,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但学生在用“to”和“past”时有点模糊,我及时给予讲解,帮助他们会应用“to”和“past”。学完“time”的十种用法后,我在“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that is , time is important”后又补充说“so we must forget past, cherish present and expect future。”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通过眼神和表情看 出,学生把这些哲理性的话记在了心理,达到了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最后,给学生布置归纳“time”的短语(尽可能全面)的作业,让他们及时复习所学内 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态分析
刚站到微格教室的讲台上,我高度紧张,板书“time”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不停的发抖,心在扑通—扑通地跳,这种教态的出现是我六年教学中没有的。分析原因有两种: 其一、我准备的课不够充分;其二、讲课面对的没有听课的真正学生。
我明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非语言的交往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师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与学生交往的方式。于是我使自己很快地放松,开始板书“”的短语,并用手指向“time”,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问“what’s the meaning?”这种手势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目光扫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此时的面部表情也是微笑的,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让他们 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作出快速的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态才越来越大方而自然,真正进入了教学的境界。但总体来说, 整节课教态比较拘谨,面部表情不丰富,目光不敢接触听课人。
三、语言分析
我明白: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式就是语言交流。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借助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教 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
以往的教学当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这次微格教室讲课,由于我的普通话说的不好,再加上这节课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使我根本没有把这节课讲好的信心。一上讲台,我就万分紧张,我的思维混乱,表达语无伦次,语言连贯不起来。等稍放松后,我开始从学 生实际出发,语调不再那么平淡,开始有起伏,富于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给自己的建议
通过这次到微格教室上课,我觉得自己有好多方面有待提高,现对自己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之前要有精心准备
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上好的课的基础,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写出 优质教案,同时备好学生,备好教具。否则,第一步就走不好,得到的是满盘皆输。
(二)扎实“三个方面”的基本功
1、使用普通话的水平
在生活中要时时刻刻练习说普通话,多听广播,让说普通话好的给予纠正发音。
2、板书要规范、完整、美观大方
为了达到这种板书效果,一定要坚持练字,并多看一些板书设计方面的`书。
3、运用常规教具和现代化教育技术
为达到此项目的,要认真学习计算机,自己亲手设计课件,并自制一些教具。
三)增强智能结构
(1)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保证教学的基本条件。
作为教师教好本门学科是起码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很多工作也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首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知识性、表述性的错误。其次,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对其有整体的系统把握,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能够深 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而非照本宣科。
(2)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这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全知全能的,他们经常向老师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客观到微观,无一不想从教师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自己的知识浅薄而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用不正当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无知而责怪学生的话,不仅会影响威信, 也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封闭的学校不存在了,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探究的心理更强烈,而且新问已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了。所以,必须从单科型向多科型发展,不仅需要对相关学科有题也越来越多,单纯的学科专业知识所了解,还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适应“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的需要。
(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归律办事,才能使教育工作少失误或不失误。心理学帮助了解认识学生,教育学帮助了解把握教育规律,这两个学科帮助选择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 学生,避免机械的照搬照套,使教育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四)增强组织教学艺术
一堂课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课堂气氛、组织学习活动、临场应变能力或艺术等方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当今部分学生厌学的情况下,教师讲究艺术对于巩固学科课程的地位,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现实的意义。
(五)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这指的是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为了使教育工作顺利发展,必须有自我调控能力,这种能力固然与外部因素有密切关系,但更去决于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信念、职业理想。
(六)培养教学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教育能力的综合运用和体现,是教师经验与艺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机智的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根据学 生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七)端正教学态度
虽然已有六年得法教学经验,但不能放松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一定要有责任心,尊 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
(八)达到较高的教学境界
教给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较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真正素质教育的教学境界。
五、感悟
通过这次微格教室上课,我深深地感觉到做个老师好作,但做个好老师很难。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赋予我们多种多样的职责、功能,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社会不同方面的期望, 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英语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 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听、读可以使学生的接收性技能得到提高;说、写能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学习语法知识并运用口头或书面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差异学生教学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标。合作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实践其社会功能。在合作的小组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民主价值观,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学会生存做好准备。教科书所提供的会话和阅读材料的内容健康且渗透着思想教育的因素,通过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品德。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材料的语言形式,把它们自然有效地融合到各科课堂活动之中,使课堂教学 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每个教师肩负着重任.在此,我希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求知,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为 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篇4
书上思考探究问题 : 100t-252t , -2xy+3xy , 8a2b-10a2b 。 可以合并为一项吗?如何合并?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学习反映良好从以下几点上可以看出: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能正确辨别同类项,能进行一般的合并。
2、通过各组之间的相互提问和共同辩论逐步达成共识
3、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得以纠正
但是课下我自己的反思,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和改进。
1、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还不够。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作充分的预习
2、 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努力在书中去找答案,对概念和定义没有认真去理解。以至于出现学生不知老师所提出问题的意图,这是我今后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同类项的概念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到会灵活运用。
4、 探究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这时老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
5、 不仅内容要传授准确,而且要强调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 在学生学习活动环节,老师应关注学生探究化简方法是否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是否能说出化简方法的理论依据,学生对同类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总结情况。
7、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8、在授课前要想办法,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另外,本节对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高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讨论、总结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应用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篇5
合并同类项是七年级上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式合并同类项法则,对同类项的概念的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这节课是我是从“同类”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并设计了各个活动小组探究不同的六个问题。但其主要活动是下列三个
活动一:对比(1)3ab 2与—2ab 2 (2)5a 2b 与ab 2 (3)5ac 与6abc 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项归为一类。同学们,你们认为上述单项式中哪些项可以归一类?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
活动二:用字母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从乘法的分配律表示 :a(b+c)=ab+ac,如果返过来 ab+ac=a(b+c)。从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活动三 :书上思考探究问题 : 100t—252t , —2xy+3xy , 8a 2b—10a 2b 。 可以合并为一项吗?如何合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学习反映良好从以下几点上可以看出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能正确辨别同类项,能进行一般的合并。
2、通过各组之间的相互提问和共同辩论逐步达成共识
3、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得以纠正
但是课下我自己的反思,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和改进。
1、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还不够。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作充分的预习
2、 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努力在书中去找答案,对概念和定义没有认真去理解。以至于出现学生不知老师所提出问题的意图,这是我今后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同类项的概念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到会灵活运用。
4、 探究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这时老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
5、 不仅内容要传授准确,而且要强调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 在学生学习活动环节,老师应关注学生探究化简方法是否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是否能说出化简方法的理论依据,学生对同类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总结情况。
7、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8、在授课前要想办法,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另外,本节对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高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讨论、总结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应用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你知道我们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吗?老师,如果您是天上美丽的太阳,我们就是地下可爱的小草,是您给予我们新的生命,作为教师要懂得规范的书写一份教案。教案能帮助教师增强教学信心,我们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请认真学习并参考本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1
以下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对函数图像的理解和函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相关的数学工具,如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技能;
2. 实践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组的技能。
3. 解一次函数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解一次函数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解一次函数的技能。
4.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反思,以便下一次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对函数图像的理解和函数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2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掌握使用代入法和等式法解方程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发学生对方程的兴趣,比如:小明有6个香蕉,他要分给朋友们,但每人只能分到2个香蕉,那么一共能分给多少个人?
(2)概念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解题方法讲解:介绍代入法和等式法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这两种方法。
(4)练习:学生进行小组互助练习,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题目。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小明去超市购买水果,苹果每斤5元,橘子每斤3元,小明买了若干斤苹果和橘子,一共花费了25元,求小明买了多少斤苹果和橘子。
(6)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和练习等方式,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互助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通过拓展应用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然而,本节课的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教学目标并未具体分解为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目标,因此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可能不够清晰。其次,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提示和引导,导致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无法自主思考。最后,课堂时间安排较紧凑,留给学生的时间参与讨论和思考的机会较少。
为了改进教学,我计划在教学设计中更加详细和具体地分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环节,通过提问和辅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解题的时间。通过这些措施,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3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模板,可以参考使用:
1. 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之前,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要达成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
2. 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相符合,同时也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包括直接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直接法是指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发现规律。
4. 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媒体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图片、视频等。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要及时、客观、公正。教学评价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6.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来进行。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同时也要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7. 反思总结
在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和总结能够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4
【--小班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2.4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湘教版)》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性质之一。“遇中点,找中点”,就是在几何图形中,如果遇到线段的中点,通常会找到另一相关线段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达到解题的目的,可见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几何证明中应用有多么广泛。
八年级数学下册2.4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湘教版)课题 三角形中位线 共 2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拼图、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进而用推理论证的方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发现---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强化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增强创新意识;感受、欣赏变化万千的几何世界之中的数学美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2、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激励探索式教 学教 学 活 动 课前、课中反思一、创设情景电脑出示图片,请生找出图片中的几何图形。(三角形)请生先动手拼图,师 再电脑演示(1)、任意两个全等三角形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吗?(2)、 任意三个全等三角形按上述呢?拼成的图形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呢?(3)、任意四个全等三角形按上述呢?拼成的图形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呢?二、 归纳结论实 际问题(课件)在某广场中央有一块三角形的绿化带,现在要把它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块,分别种上四种不同的花卉,你能帮助设计一下吗?根据方案导出三角形中位线的 定义,并请生尝试下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 请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几条?(2) 请生回答:如下图线段AF(F为中点)是中位线吗?为什么?(3) 请生回答: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三、探索验证1、 如图,△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那么请同学们 观察一下,猜一猜:中位线DE与BC在位置和数量上各有什么关系?猜想结论:学生尝试用文字语言归纳结论,并互相补充完整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推理、论证结论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生独立书面完成,一生板演。已知:如图,在△ABC中,AD=DB,AE=EC.求证:DE∥BC,DE=1/2 BC(2)猜想的四种证明方法法一: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FC。法二:同法一,再连接DC、AF。法三:过点C作直线平行于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法四:不用添加辅助线,证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即可。通过了同学们的证明,可以知道猜想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 把这个结论称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把命题改写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几何语言:∵AD=DB,AE=EC∴DE∥BC, DE=二分之一BC四、变式应用(课件)如图,已知DE、DF、EF为△ABC的中位线,且已知AB=18、BC=16、AC=14,(1) 你可推出哪些结论?(小组交流)(2)如图,若取△DEF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可得到哪些结论?若继续取下去呢?(小组交流)2 、如图,DE、GH分别是△ABC、△FBC的中位线,(1)那么DE、GH有何关系?(口答)(2)若连接DG、EH,猜测四边形DGHE的形状?(口答)(3)当△FBC沿BC翻折1800时,上图中的四边形DGHE的形状变吗?(同桌交流)(4)若将上图中的BC去掉,结论变吗?(生动手板演)(请用多种方法解)(5)若将上图中的任意四边形DGHE的形状变为特殊的四边形,结论变吗?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6)通过(5)(6)的论证你有何发现?(生交流)反思:1)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和新得到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关系?(2)你能得出哪些一般性的结论?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3、顺次连 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4、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反思:1、见中点,想中位线。2、中点四边 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有关。当对角线既不相等也不垂直时,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当对角线相等时,得 到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当对角线垂直时,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当对角线既相等又垂直时,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动手拼图、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性质之一。“遇中点,找中点”,就是在几何图形中,如果遇到线段的中点,通常会找到另一相关线段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达到解题的目的,可见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几何证明中应用有多么广泛。一、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知识技能: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2、数学思考: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3、问题解决:经过动手实践,观察、测量、猜想、验证,体会定理推理的过程。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二、本节课亮点1、情景设疑,层层深入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我以分三角形蛋糕为情景,设置了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折纸探究:问题一:你能把这块三角形蛋糕平均分为2个人吗?问题二:如果是平均分为4个人呢?问题三:如果再提高要求,除了大小相同,形状也要相同,又该怎么分呢?对于问题一,学生能很快找到三角形边上的中点,连接中点和顶点,形成中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就能得到2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对于问题二,学生会想到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再找到同边上另两个中点,形成3条中线,就有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或是找到另两边的两个中点,中点与中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但这4个三角形并不全等;问题三又提高难度,要求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已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提示,也不难想到,可以连接三个中点,但如何验证这4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全等的呢?这时,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起到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剪下其中一个三角形,看看是否重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不仅复习了中线的性质,也引出了中位线的概念,也为接下来中位线定理的探究起到铺垫的作用。2、自主探索,勇于表达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我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为题的题设和结论到证明添加辅助线的解答,全部由学生合作完成,同学们想到用“倍长中线法”和“旋转法”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有解说了一半思路不清,而寻求底下同学帮助的,也有同学想到用折叠的方法,但因存在不合理条件被其他同学举手反驳的,证明方法就在同学们的讲解讨论中越辩越明,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被这求真的氛围吸引,若有所思。同学们乐于自主探究,敢于上台分享自己的思路想法,大方自信,表达清晰完整,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3、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在中位线的应用中,我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尝试着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 、H 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这道题学生用了三种方法:方法一: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HG∥AC,EH∥BD,FG∥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方法二: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1/2AC,HG=1/2AC,EH=1/2BD,FG=1/2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方法三:连接AC,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EF=1/2AC,HG∥AC,HG=1/2AC,所以EF=HG,EF∥HG,根据一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练习1、已知: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1/2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求证:DF=BE.这道题学生用了四种方法:方法一:根据中位线定理,证明△DAF≌△EFC,可得DF=EC,因为EC=BE,所以DF=BE。方法二:如图1,取AB的中点G,连接GF,证明△DAF≌△GAF,可得DF=GF,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CB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GF=BE,所以DF=BE。方法三:如图2,连接A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AE,且∠BAC=∠EFC=90°,所以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EC=AE,EC=BE,则DF=BE。方法四:如图3,取AB的中点G,连接G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AGE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F=GE,证明△DAF≌△BGE,则DF=BE。三、本节课不足及改进1、应适当渗透“倍长中线法”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同学们的证明方法其实是“倍长中线法”,我可以再进行补充总结,适当拓宽知识点深度,让同学们遇到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时,有倍长的意识,为即将升上九年级的同学们打下基础,减轻繁杂的知识负担。2、应合理分配时间 ,详略得当在中位线应用的习题上,例1和变式都属于利用中位线证明平行四边形,我在例1上花了时间让同学们分享多种解法,在变式上则可不再铺展开赘述,可把更多的时间留到拓展提升题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及书写证明过程。3、在习题选取上应贴切中考在拓展提升题中,有一道是利用中位线探究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规律问题,在课后评课中,一直从教中考毕业班有经验的老师建议我:“这种题中考不会出现,选题时应结合中考形势选题,从大量习题中选出精题优题。” 这也是我接下来改进与提升的方向。四、对课堂的思考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维。走出课堂或学校后,真正能遗留在学生记忆中,依靠数学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土壤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释放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总之,数学教师应尽力做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集锦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案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创新思维,网络上有没有优质的教案可以借鉴呢?要找优质文章您可以考虑看看“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相信我这些指南可以帮助您成为更优秀的团队领袖!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篇1)
一、教材依据与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这节教材,编排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班上册)》,第二章力 物体的平衡,第五节。是本章的重点 ,是动力学三大定律之一,反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因为自然界中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在受到其他物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物体有力的作用,不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就无法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只有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还不够,必须加上牛顿第三定律才能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运动的一套定律,因此它是后面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运动学方面运算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与学生现状分析:
在国家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去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职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因而,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特别重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采用诱思探究的方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较差学生进行鼓励,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为: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会应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加深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及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学习这节课,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从而发现生活的哲理,学会做人做事。
四、学习重点 :
理解并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五、学习难点:
正确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比较,实验,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仪器
PPT文件;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小组一对;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牛顿小时候好学善于质疑的故事)
大家 都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是世界上闻名的物理大师的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的一生,在动力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完成了以他姓名命名的三大定律———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牛顿小时候喜欢做一些小制作。有一天,小牛顿做了一个灯笼,挂在风筝的尾巴上。夜晚,点着的灯笼随着风筝升到空中,随风摇动,非常好看,邻居看到天空的情景,感动非常奇怪,同学们也可能感到疑惑,风筝为什么能带着灯笼升上空中?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三定律》。
(二)讲授新课:
一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列举生活现象并亲身体验:
A、 大家两手用力对拍———左右手都感到痛(学生亲身体验)
B、 穿了溜冰鞋的甲同学推乙同学——两个同学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学生亲身体验)
C、 水中两个软木塞,一只上放一块磁铁,另一块上放一块铁块——两个软木塞都相向运动
并强调“都”的含义,即“同时”
总结以上现象,得到结论: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力时,乙物体也同时必然受到甲物体的反作用。
老师问:通过刚才的现象分析,大家能否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学生答:
发生在两个物体间并且同时成对出现的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设计说明:列举上述生活现象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生活中的的普遍现象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的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使学生能从生活现象走向物理课堂,化解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 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可任选其中一个称为作用力,则另一个就是反作用力
(2)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 两个物体上
老师问:我们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演示实验1: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总结 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这种相互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老师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大小相等
再问:我们怎样知道它们大小的相等?我们能否探究这两个力的关系?
实验探究:将全班同学按两个同学一组,用弹簧秤分别做一下实验(每次实验可以改变拉力的大小,同时观察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篇2)
优点: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拍手这一物理现象出发,从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缺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但在分析,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虽然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部分学生基本功太差,又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产生了混淆,在课上做题和训练时体现出来了。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篇3)
(一)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拍手这一物理现象出发,从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缺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但在分析,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虽然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部分学生基本功太差,又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产生了混淆,在课上做题和训练时体现出来了。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篇4)
牛顿第三定律在力学分析中起到一个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即通过求反作用力来得到作用力。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教材总体设计思路: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深入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认识。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本节课设计的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案例(3篇)
初中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案例 篇1
第一框《学习新天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1、课堂上积极表扬学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2、课堂环节设计较为合理,环环相扣,思维缜密,对课堂时间把握刚好。
3、作业时让学生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时间表,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是本节课知识点的外化行为之一。作业布置合理。
4、让学生自主讨论小学的学习生活和初中学习生活的不一样,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的分析能力,根据自身所遇到的学习问题作出思考。从学生的体验为主入手,通过比较的方式,使学生对初中学习新特点有比较合理的认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师过多的表述易让学生觉得是空洞的说教。
2、由于时间的分配和小组之间讨论的效率不高,导致在第三目“出谋划策”这一活动的讨论不够深入。
3、在副板书上发现了漏洞。
再教设计
1、应彰显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在用意用词上尽可能的让学生赞同教师的说法。
2、知识面有待于拓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不能脱离课本。
3、一定要注定写好副板书,便于学生的笔记跟进。
初中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案例 篇2
第二框《创建新集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1、第二目插入一个《七彩葫芦娃》的视频,从他们耳目能详的动画片入手,便于学生在总结中得出“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这一知识点。
2、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学生探讨为主的形式开展,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理想中的班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班级的集体目标。在第二目的时候通过视频播放设问“葫芦娃大胜蛇精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引导学生在建设班级的时候,我们还要“团结协作,互助前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这一方式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成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集体主义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班集体生活。
本节课不足之处:
1、第一目所用时间太长,没有把握好时间,造成后面的内容比较赶,让学生觉得头重脚轻。
2、ppt上面所展示的笔记序号出现错误,对学生记笔记的指导还不到位。
3、在教学用词上一定要注意用意用词,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表达是否能后理解。
再教设计:
1、注意第一目时间上的把握,只要学生答到关键信息即可,不必拓展太宽。
2、在指导学生做笔记的时候,在白板上写出清晰的板书和副板书,这样学生可能后跟随着老师做毕竟,且序号不会标错。
初中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案例 篇3
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1、由于是开学的第一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初中教学反思。
2、在上正课之前我对本学科进行了一个基本的介绍,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们畅谈本科目和小学所学的《思想品德》的差异,再对初中《思想品德》三年的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改课程的重要性。
3、介绍完之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这门课的一些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白本学科应遵守的一些原则。便于以后教学的开展。
4、本节课我从认识班级和同学为主,主要是帮助初一新入学的同学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从物理环境过度到心理环境的接受。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我采用了一个“自画像”的小游戏,让学生们自己当堂制作一幅任何一样可以代表自己的图画,旨在在学生们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让对方认识到不一样的自己。但是时间有限,没有能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去逐个的认识对方,只是简约的在课堂上抽取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像学生展示,这样并未取得一个理想的效果。
2、对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生的转变难度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学生记笔记这一方面的指导方法欠佳,在学生记笔记时,应留足够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应走下讲台,检查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3、在ppt制作方面上,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记笔记展示的地方,应该用不同的字体颜xx分哪些是课本上有的,在书上直接划下即可。哪些是书上没有的,应该抄下来的。
4、如何引导学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问题对于一个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再教设计:
1、“自画像”这一活动可以增加一个“抽签”的环节,让每个学生得到一个别人的卡片,让后再让他们自行对号入座,效果也许更好。
2、在上完课之后应先让学生们自己做出本堂课的知识点,让后在展示出ppt,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
3、在本堂课上完之后,应列举一些实例或者是多去了解学生所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从学生的现实问题出发,学与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年小学教学工作总结(合集3篇)
处理办公文档需要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一般撰写前,我们会先搜索参考相关范文的写法。通过模仿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结构和技巧,还在思考怎么找到最经典的范文吗?如果您想深入理解这一话题不妨看看“一年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1
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学生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并且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这么大的学习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拼读、识字产生厌恶,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一年级小朋友以不随意记忆为主,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想不到的状况。面对本班的48名学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备学生,手写教案,制作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辅助教学,用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我感觉到什么叫幸福,一切的辛苦都变成了乐趣。课后,我针对教学实际,坚持进行反思,努力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每天细微的进步。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1)抓好识字教学。
一年级小学生在语文方面主要以识字为主,在学习中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积累词汇、学生字,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牵连出一系列与该生字字形相似的熟字,加以比较、区分。或给该生字换部首。这样,新知与旧知联系,新知与旧知比较。既牢固地掌握了新知,又再次复习了旧知,还积累了词汇,一举多得。积累语言。语文教学中,千法万法读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与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感悟,在读中得到读书的乐趣;课外重视背诵,尽量要求每一位学生把课文流利地背诵下来。并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来补充语文课堂上存在的缺陷。虽然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看书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但通过学生看课外书,再开展一些讲故事等活动,我明显发现,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在写话方面进步明显。
(2)抓好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3)抓好读书训练。
如何让学生能从“阅读”变为“悦读”是一个关键。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一年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3
1、抓好拼音教学。
有人说,拼音是识字的拐杖。小学生在进校一个多月后,就可学会拼音,这意味着他们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既能品尝阅读的甜头,又能体会阅读的魅力了。所以我在拼音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努力不让学生掉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平舌音、翘舌音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读不准,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也比较难辨认,于是每一节课上,我都会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跟孩子们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渐渐地,孩子们能分清平、翘舌音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也能读准前后鼻音了,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基本上也能分清了,拼读能力也加强了。教学完拼音后,这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逐渐形成,只要是拼音读物,学生就都能读了,于是我又让家长给孩子买简单的拼音读物,让孩子们每天借助拼音坚持认读半小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掌握方法,创造性地识记字形。
识记生字,是低年级小朋友的重要任务。如何把枯燥的识字课上得生动活泼一些,让学生感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形状各异,发音不同的生字,想牢牢记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好字形的分析法、识记法。每个学生思考的方法、角度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不同,因此,可提倡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识记字形。教师参与讨论但决不强求统一,及时表扬那些能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识字,可以无许再逐一细教,而是运用自己的思维,想出种种办法记住它。
如“河”,有的小朋友是按笔画笔顺识记的;有的小朋友是则根据自己学过的生字去识记,说“三点水”加个“可”字;有的小朋友说,“水比较少,可以游过去,就是“河”。方法各异,结果相同。
3、养成习惯,指导学生认真写字。
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也是重中之重,这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很重要。在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学生写的字不在多,而在于端正写字的态度,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而非机械抄写。
在写字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三点书写要求:
(1)整体看字型。是方的?是长的?还是扁的?
(2)笔划到位。看清每一笔的位置,每一笔的起始点,每一笔的特点。
(3)写完后,再与范字比较,看看写得像不像。
在每次写好字检查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通过比较,选出最漂亮的一个字,在旁边打个“☆”,以此端正他们的写字态度,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良好的书写。
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我还把给生字组词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用“给生字宝宝找更多朋友”等方式,鼓励孩子组出更多的词语,并及时的进行交流展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累词汇的兴趣,也从而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